聖本篤(St. Benedict)

 

 

教宗在周三公開接見中談了聖本篤,指出歐洲不承認自己的基督信仰根源便無法重建它的真身份


(梵蒂岡電臺訊)教宗本篤十六世昨天4月9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並向聚集在廣場的信友們講了一篇要理,這篇要理是關於聖本篤的隱修生活。教宗稱聖本篤以他著名的“會規”注入靈修的酵母,給他那個時代的歐洲“一個新的精神和文化統一”,這個統一是建立在基督信仰的基礎上。教宗說,今天,如同聖本篤的時代,歐洲也尋求它的身份認同,這個身份認同不能不建在由本篤隱修生活在歐洲大陸傳播的基督信仰的古老根基上。

聖本篤生活的第五世紀,由羅馬帝國強行的統一局面已經不復存在,當時的歐洲正在痛苦地尋求它的新的身份認同。二十世紀的歐洲則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和後來的極權主義的垮臺,多年以來正在費力地尋找統一的新面貌。歐洲歷史上這兩個截然相反的面容有一個共同的根源,就是基督信仰根源,這個信仰根源正是1500年前這位50歲做了隱修士的聖人從凱西諾山傳給全歐洲大陸的,他的這個選擇是因為他決定作出默觀生活的最初選擇,即默觀天主公開和永恆卓越的面容。教宗本篤十六世說,那個古老的根基如今又在講論初世紀教會的偉大形象,它為當代歐洲也是現代的根基,當代歐洲沒有天主的“生命線”,就會陷入自我救贖的烏托邦的危險中。

教宗說:“今天,歐洲在尋求自己的認同。為建立新的和持久的統一,政治、經濟和法律工具當然重要,但也需要激發從歐洲大陸的基督信仰根源汲取的道德和精神上的更新,否則便無法重建歐洲。”

本篤聖人是歐洲的主保,也是當今教宗的主保。教宗在他的要理講授的一開始便談到了聖本篤做出的偉大貢獻,說:“聖本篤的貢獻特別是他的會規成了真實的精神酵母的傳遞者,他在許多世紀中遠遠越出他的祖國和他的時代,改變了歐洲的面貌,激發了在羅馬帝國建立的政治統一盪然無存後的一種新的精神和文化統一,就是歐洲大陸各民族所分享的基督信仰的統一。正因為如此便誕生了我們所稱的‘歐洲’這個現實。”

教宗介紹這位聖人說,本篤在開始建立對歐洲的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隱修會院之前,他主要是個深入祈禱的人。這位未來的聖人在有了凱西諾山的想法之前,曾進入蘇比雅科的一個岩洞內隱居。在後來一直支持他的基督信仰經驗的清澈的覺悟中,他瞭解到首先應當學會控制自己。教宗著重強調說,聖本篤的思想與“今天所頌揚的容易的自我實現和自我為中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在尋求與天主的交往中首先自己體驗了謙遜卑微。

教宗說:“不祈禱就沒有與天主交往的經驗。但是,本篤的靈修生活並非是現實以外的內心世界。在當時的動盪和混淆中,他生活在天主的目光下,正因為如此,他從未失去日常生活的本分和有具體需要的人的面目。他仰望天主明白了人間的現實及其使命。”

人的具體需要都歸納聖本篤在十五個世紀前寫下的“祈禱和工作”的著名規則中,教宗稱這個規則至今“驚人地新穎”。教宗說:“本篤把他的規則列為‘僅為初始的最小的一節’,其實這個規則不僅為隱修士們,也為在走向天主的道路上尋找嚮導的人提供了有用的指引。這個會規憑著它的尺度、人性的一面和在靈修生活上對主要和次要事上的樸實分辨,得以保持其光照的力量至今。”

 

選自梵蒂岡電台